金本位、数字幣的狂歡與經濟學家的“畫餅能力”

時間:2021.05.14 17067 字號
實行金本位制的近兩百年,是唯一一段貨幣保持穩定的歷史時期。因為金本位給貨幣當局施加了一種紀律約束,阻止它們濫用權力,而在歷史上幾乎所有其他時期,它們都在濫用這種權力。
 徹夜狂歡的舞會也總有散場的時候,但舞迷們不會失望,因為下一場舞會總是循環開啟。
 近來經濟學界奧斯利學派的扛鼎人物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再次翻紅,他在40多年前出版的討論貨幣問題的著作被大量引用。雖說好的研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但這種隔20年就被翻出一次的研究會把人帶入周期的宿命,甚至讓人不由想起以他名字命名的商業周期理論來。
 作為哈耶克寫的最後一本經濟學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在出版大約20年後帶動全場,當時是歐元這一超國家貨幣問世,開啟了貨幣史上一次偉大的實驗;而又過了約20年,又有一群人向大神獻上了膝蓋,這回則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数字貨幣創造了新的財富神話,幣圈、鏈圈和礦圈的人雖然平時同室操戈打得不亦樂乎,但在自知根底尚淺需要找些理論淵源方面卻能達成一致。
 自由競爭原教旨主義的選擇
 哈耶克在数字時代就被當作先知供了起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雖然由於時代所限,這位奧地利的老先生一直認為只會是紙幣取代紙幣,但這卻不妨礙他成為数字圖騰,因為至少他和数字貨幣的擁躉們都向著同一個目標開炮:政府發行的紙幣,即法幣。
 受到追捧的經濟學家除了思想深邃、見識卓越外,通過講故事“畫餅”的能力也必不可少。他們需要具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根據市場的內在路基,設想在完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如物理學家的真空環境——他所設定的目標會如何運行。哈耶克認為政府的垄斷是導致貨幣不穩定的原因,因此一直在考慮如何限制政府在貨幣領域的權利。
 作為自由競爭的原教旨主義者,哈耶克認為只要政府垄斷貨幣發行權,就必然會帶來問題。他提出的方向是將貨幣中性工具化,貨幣不應該對經濟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在貨幣發行最好的模式是私人發行多種貨幣,讓它們相互競爭,讓使用者用腳投票,找出最優的一種。
 當哈耶克最初提出這方面設想時,鑄幣權是政府牢牢掌握的權柄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世紀之交歐元出現,貨幣發行與主權間的鐵幕才被打開一絲縫隙。雖然歐元在誕生后也遭遇過2010年主權債務危機這樣嚴峻的考驗,但在“不惜一切代價”的強力救助下,歐元還是挺了過來,沒有重新回歸到民族國家政府的卵翼之下。這讓哈耶克本來“在政治上不可能”的設想,多了點現實性。
 當然,歐洲央行的框架並沒有完全取代各國央行的責任,歐元更像是法郎、馬克、里拉等貨幣集成后的“籃子貨幣”,依舊是徹頭徹尾的法幣。而更進一步的貨幣實驗,要在互聯網技術不斷催生下才出現。由於時代和技術條件所限,將近半個世紀前哈耶克提出最大膽的設想也只是“競爭性紙幣”,而現在出現了更符合其最初的構想的替代物,那就是眼下流行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电子幣。
 哈耶克一直認為政府無力提供完善的貨幣,不過曾經的金本位卻因為穩定贏得了他的讚譽。他認為,如果政府控制貨幣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金本位制度好於其他制度。歷史經驗已經證明,黃金能為幣值穩定的貨幣提供擔保,離開錨定的紙幣都會貶值。在金本位已經被拋棄后,政府不再需要克制不去肆意濫用手中的發幣權,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競爭性貨幣來替代政府控制的貨幣,取消政府對供應貨幣的垄斷權,允許私人企業向公眾提供他們可能更願意接受的其他交換媒介,人們就長期而言能從若干貨幣中成功選擇出有益於生產和交易的通貨——這個理論對央行來說字字誅心,而對作為“其他交換媒介”的新興幣圈來說卻是字字珠璣。
 理論是灰色的,但實踐卻五顏六色,不乏種種誘惑。散發著鬱金香般絢麗色彩的数字幣就是一個新的實踐。哈耶克當年畫出的餅顯然喂到了电子貨幣擁躉的嘴上。畢竟去中心化的設計,針對的就是央行的獨家控制,以前說政府的印鈔機印不出黃金來,現在則說印鈔機也挖不出比特幣來。而且同樣不受政府控制,电子貨幣在阻止無限供應方面的制度設計上比金本位做得更好。憑藉前期對自由主義的嚮往,以及後來對金錢主義的嚮往,在輪番炒作下,比特幣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詞,哈耶克也順帶老樹發了新芽。
在金本位對沖通脹恐懼之後
 其實哈耶克的話被重新撿起來,有电子貨幣的誘惑,也有人們對通脹的恐懼。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開始,美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通過量化寬鬆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那之後政府對“廉價貨幣毒品”的成癮性就開始增加。直到2020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衰退時,還是照方抓藥地用印鈔機解決問題。這種過量發鈔的行動不僅得到容忍,甚至得到喝彩。“一印了之”的方法,造成了通脹的擴散,比如在2021年4月底,債券市場體現美國通脹預期的一個衡量指標就飆升至8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自由主義的視角下,鑄幣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不斷貶值的歷史、一部通貨膨脹的歷史,只有在金本位實行的近兩百年中是個例外。實行金本位制的近兩百年,是唯一一段貨幣保持穩定的歷史時期。因為金本位給貨幣當局施加了一種紀律約束,阻止它們濫用權力,而在歷史上幾乎所有其他時期,它們都在濫用這種權力。
 哈耶克提到,黃金之所以比政府控制的紙幣更受人信賴,是因為黃金的數量不可能被隨意操控,被用於追求政治目標。但金本位已經坍塌,想要重建已經不大可能。現在任何試圖通過國際協定重建金本位制的努力,都將在很短時間內失敗,這種努力只能使國際性金本位制的理念在更長的時間里名聲掃地。
 現在人們只能追憶金本位的似水年華,懷念的原因在於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防止通貨膨脹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不僅是因為漫長而又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帶來危害與痛苦,即使溫和的通脹,最終也會造成周期性的蕭條與失業。哈耶克一直認為不管是哪種通脹,都是政府製造的,政府也會從中獲益——這也正是政府掙脫金本位后不願回頭的原因。
 自由主義者略帶詭異地將金本位當成一塊貨幣政策的試金石,他們認為政府不受“金色羈絆”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在控制通脹方面比金本位制度下做得更好,而競爭性貨幣制度卻會優於金本位,且不需要設定複雜的、成本高昂的兌換規定。
 模糊性表述下的投機性選擇
 而要實現競爭性貨幣改革,有兩部分的工作要做。第一步是剝奪政府發行貨幣的垄斷權,因為“將貨幣發行權交到一個不受競爭驅使的機構手中,這個機構可以強迫我們接受它發行的貨幣,而它會聽任種種政治壓力的擺布,這樣的貨幣當局不可能提供良幣”。第二步是將貨幣發行的任務交給私人企業,哈耶克就看到向公眾提供一種他們能夠信賴、願意使用的健全的貨幣,是一種極為有利可圖的生意。
 至少在一部分投機者眼裡,頂着競爭性貨幣之名的数字幣,已經成為一樁有利可圖的生意。在當前情況下,一方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新造富浪潮下的数字幣,另一方是可能不斷貶值的法幣,很多人不需要聽哈耶克的建議,就做出了下意識的選擇,認為数字幣中隱藏着機會——發財的機會。
 但哈耶克雖然被捧成了数字幣這一新財富的牧羊人,但其實將“法定”從貨幣的前綴中剝離,將其引入自由競爭的領域,是前所未有的假設,因此在探索未知領域中,哈耶克也採用了不少模糊性語態的表述。比如他提幾種貨幣同時流通,“有時”“可能會”造成“那麼一點點”不方便,但對後果仔細分析卻會表明,其優勢“可能遠遠大於”它們在比較價格時的不方便——當這麼多猜測性詞彙疊加時,讓人覺得哈耶克不像是一位篤信數據模型的經濟學家,而是一個盯着水晶球的巫師。
 哈耶克看到了使用者會在多種競爭性貨幣的使用中讓最佳的選擇勝出,實現良幣驅逐劣幣,但他的目光盯在貨幣政策不會被國家當作一種政治性工具上,而忽視了競爭的過程是否會造成經濟災難,尤其對個人來說,可能一夜暴富,試錯成本也可能是毀滅性的。
 在流傳最廣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提到“從純粹的並且真心真意的理想家到狂熱者往往只不過一步之遙”。在推行競爭性貨幣方面,哈耶克是一位“真心真意的理想家”,但現在他的不少信徒卻已經成了数字貨幣的“狂熱者”,而且他們看中的更多是数字幣的錢景,而不是非主權貨幣的前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大量数字幣的買入者表面上會信奉哈耶克非主權貨幣的理論,以從這位經濟學家的“畫餅能力”中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但在實踐中他們卻更遵循哈耶克的老對手凱恩斯的教導——既然從長遠上說人都是會死的,那麼必須趁機賺取短期利潤,只將数字幣看作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投機買賣。
 畢竟是吃進嘴裏的餅更重要。(轉載中國黃金網)